胃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2023年)

发布于: 2024-08-03 13:47

一、病名

中医病名:胃痛

西医病名:慢性胃炎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7年发布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第五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伴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反酸、灼热感、纳呆、恶心、呕吐、胁胀腹胀等。

2、西医诊断标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

此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常见表现依次为:上腹痛、腹胀、餐后饱胀和早饱感。

(1)内镜诊断: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粘膜红斑,粘膜出血点或斑块,粘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粘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粘膜皱襞变平或消失,粘膜血管显露,粘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等表现。

若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非萎缩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

(2)病理诊断:

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侯诊断

1、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每因情志不遂而痛增,嗳气、矢气则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2、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疲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脉缓弱。

3、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畏寒肢冷,便溏,腹中冷痛,口泛清水,舌淡胖或有齿印,苔白,脉沉缓无力。

4、湿郁脾胃证:胃脘疼痛,口干不欲饮,舌淡,苔白,脉滑。

三、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法

(一)辨证内服中药汤剂

1、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甘草)。

2.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

方药: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

3、脾胃虚寒证:

治法:健脾温中。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饴糖)

4、湿郁脾胃证:

治法:化湿解郁,行气健脾。

方药:胃病二号方(林寿宁教授协定处方):苍术、陈皮、制半夏、薏苡仁、茯苓、草果、田七。

(二)中医特色疗法:

1、灸法(隔物灸):(使用本专科创新设备—恒温艾箱)

操作方法:点燃艾条或雷火药条,置于恒温艾箱内,通过艾箱盖子开合程度,调节艾灸的温度,以能够耐受的最高温度为准。每天一次,每次灸20-30分钟,7—14天为一疗程。选取腹部相应穴位。

2、中药包烫熨治疗:使用本科的温中烫熨散药包(温中烫熨散100g加生盐150g),加热后在腹部相应穴位进行烫熨,达到行气止痛的作用。7—10天为一疗程。

3、坤土疗法:用双层包布包裹坤土,将药袋置于腹部或相应穴位处,来回推熨或回旋运转,开始时用力轻,速度稍快,随药物温度下降,用力增加,同时速度减慢。治疗时间15-30分钟。7—10天为一疗程。

4、揿针疗法:对施针部位进行消毒,将掀针垂直埋入已消毒的施针部位,按压黏附扎好,去除剥离纸,对胶布进行点按固定掀针,每天一次,每次约6小时,7—10天为一疗程。

(三)中成药使用(选用):

1、止痛顺气胶囊。

2、康复新液。

3、荜铃胃痛颗粒。

(四)其他治疗(可选)

1、抑制胃酸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以及H2受体拮抗剂等;

2、粘膜保护剂:铋剂、铝剂等;

3、抗HP治疗:相关的抗菌药物;

4、内镜下相关活检以及治疗术。

(五)、护理调摄

1、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护、饮食指导、情志调摄及健康教育等。

2、随访指导:慢性胃炎需要定期随访,如有不适,随诊。

四、难点分析

(一)难点:

1.由于本病容易反复,众多研究证明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但怎样做到中医外治的规范化,如何提高中医外治的总体疗效为临床治疗难点之一。

2.部分患者长期胃痛,考虑合并焦虑抑郁,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为临床治疗难点之一。

3.慢性胃炎疾病发展,往往是由炎症-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瘤变-癌,如何防止病情进展为临床治疗难点之一。

(二)解决思路和措施:

1.加强医护人员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定期进行胃痛的中医病因病机等知识培训,使医护人员了解胃痛的中医病因病机,临床结合患者的四诊信息,辨证运用外治法。加强对中医外治医护人员的外治操作指导,形成科室中医外治特色疗法规范文件,今年增加新技术揿针疗法等。

2.部分患者长期胃痛,考虑合并焦虑抑郁,医护人员做好患者的心理辅导及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增加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

3.2017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指出,一些中成药有助于改善胃黏膜病理状况,很多研究发现,中药辨证论治有治愈和逆转萎缩伴肠化甚至轻度不典型增生的病历。我们目前制定方案,在包括常规PPI药物及根除Hp基础上,积极探讨总结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包括学术带头人莫湘教授学术经验,全国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文黛薇教授经验,目前科室自拟方三白合剂相关课题正在实施,以上工作,旨在防止慢性胃炎病情进展。

五、疗效评价

(一)疗效评价内容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胃痛的临床疗效评价,从胃脘痛等临床症候改善,胃镜下粘膜改变等表现评价。

(二)证侯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

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

分享